top of page
搜尋

存在於大街小巷的藝術 - 寫字匠

王珮盈 撰


香港街頭掛滿招牌,上面的字或龍飛鳳舞,或秀麗工整,或剛勁挺拔。以前香港的招牌師傅會找合適的寫字匠,讓他們以一筆一劃寫出香港獨有街景。但隨着數碼時代來臨,不少商戶都選擇用數碼字體,寫字匠頓成夕陽行業。現在仍營業的寫字匠只有寥寥數位,再也不復七、八十年代「亞皆老街有10檔寫字檔,砵蘭街有9檔寫字檔」的畫面了。


不過,近年香港又興起各種新式字體,如勁揪體,還有熱心的「造字人」親手修復上一代寫字匠的字,希望讓充滿香港特色的李漢港楷重現街頭。我們訪問了《你看港街招牌》的作者、「李伯伯街頭書籍復修計劃」的發起人李健明,希望了解寫字匠的歷史,及寫字匠的文字在現今社會的價值。



寫字匠的黃金時代

大部分寫字匠是從內地逃難來香港的知識分子,在旺角設一個檔口,掛上自己的字,靜候伯樂的到來。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各行各業對寫字匠有殷切的需求。為了迎合當時的市場需求,寫字匠的字型通常較粗,寫出搶眼的招牌字。除了寫招牌,他們也幫人題字、寫家書、餐牌、甚至電影片名。李健明表示,北角皇都戲院門外的告示也是出自寫字匠歐陽昌之手。農曆新年更是寫字匠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時候,他們為各家各戶寫揮春,以賺取額外的收入。



當年的寫字匠收入很不錯。若找行內著名的華戈題字,每寸高的字約五元,四寸高的就是二十塊,生意好的寫字匠甚至可以靠寫字舉家移民。


轉型乃大勢所趨

迎來數碼時代,電腦字的出現令招牌製作成本低、更便捷。招牌師傅紛紛改用電腦字,一個個寫字檔逐漸消失於橫街窄行,有些轉到樓上鋪教書法興趣班,更多已經退休。現在亞皆老街只剩兩個寫字匠,主要賣鐵片鐅字。


不過在農曆新年期間,部分寫字匠會「重出江湖」,繼續為街坊寫揮春。上環文武廟、元朗一帶都可能找到他們的蹤影。


談起轉型,李健明沒有特別感慨。他以招牌業為例,從以往只做膠片,到現在要學習電腦技能,因時代變遷,自然要改變。即使寫字匠不再在街頭擺檔,仍在用其他方式服務大眾。


從招牌字看香港臺灣的不同

李健明比較港、臺兩地的招牌字。他指八十年代以前,香港和臺灣的招牌字大同小異,字型通常較粗身,希望顧客從遠處已經可以看到招牌上的字。直到八十年代,一位臺灣的寫字匠劉元祥出版了一本《商用字彙》。招牌師傅紛紛採用這位寫字匠的字,這種字體風靡全臺,形成現在看到的臺灣街景。


劉元祥的字相對香港的招牌字溫文,李健明笑言香港的字比較「兇猛」,特別是北魏體的字,一撇一捺都很有力、勾也較大,用北魏體作招牌字令商戶有一種強勢的感覺。李健明指北魏體在臺灣、澳門都不常見,可能反映香港人性格直接、強勢。


承傳上一代的字體 擁抱數碼化

每一種字體都有其功能。現時常用的字體如細明體、標楷體等,適合用於內文;近年新興的字體如勁揪體,適合用來表達強烈的個性和情感;至於以往寫字匠的字體如李漢港楷,適合用來造招牌。


李漢港楷是寫字匠李漢的字體。在快要退休之際,因放心不下一直合作多年的招牌師傅兼好友李威,怕他沒有適合的字體造招牌,把近2000字交給他。李威的兒子李健明當時已是中學生,因常常幫李威找李漢「求字」而熟悉「李伯伯」,把李漢的一番心意看在眼內。當他投身招牌業後,想起塵封了二十年的李漢字,深感李漢字盛載昔日香港的智慧,一體成形的字體方便招牌師傅安裝,不會有掉亂部件的情況,於是決定將李漢留下的字數碼化,方便使用。李健明直言起初修復字體只是為了讓自己使用,直到2015年尾找到一間幫客戶把手寫字體數碼化的臺灣公司合作,才有「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



慨嘆港人的版權意識低 盼香港字體重現街頭

李漢港楷的修復工作已經大致完成,李健明現正修復李漢港楷模版字──李漢通楷,同時希望修復李漢留下的隸書手稿。因為修復字體需要不少的資料搜集、不斷重覆同樣的工序,李健明亦堅持不可假手於人,避免字體風格有異,所費的心力和時間之多,非旁人能想像。李健明更坦言不少香港人習慣用免費字體,不知字體有價,所以「造字人」難以得到相應的資源去發展、保育字體,不免有點灰心。



※聲昔再現與「李漢港楷字體眾籌計劃」的訪問旨在推廣社區歷史,並不涉及任何利益。


參考資料

洪藹婷(2017年3月6日)。〈【鑿字人生】沒被認同的文化人 師傅文錫:我們不過是打鐵佬〉。《香港01》。

講樂.過路人(2020年4月10日)。〈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 傳承貼地如街坊的「李漢港楷」〉。


Comments


Commenting has been turned off.
Post: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