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多日村一珍藏舊香港時光(上)

陸穎琛 撰


林俊,也可以叫他「村長」,一個60後的普通打工仔,熱愛收藏60至80年代的各種舊物。他的故事,由一個砵櫃開始:「當時同事幫我拍(競投)左個砵櫃落嚟。就好似象牙筷子個故仔咁,你有個砵櫃就一定要放嗰樣嘢入去,結果就越收越多嘢。」就這樣,越收越多,家中空間越來越少,他決定買下屯門一個實用面積300呎的單位,將搜集到的舊物,以「士多公屋」的形式擺放,打造成「多日村」。



士多公屋


年輕一輩可能較難理解甚麼是「士多公屋」。據村長說,這是當時公共屋邨的特色,每幢公屋總有一個單位售賣各式各樣的生活雜貨。有汽水、山楂餅,還有人玩字花、打麻雀,還能剪頭髮。士多公屋,在村長的眼中,是承載自己成長時期所有美好回憶的地方。「買汽水唔開心咩?嗰陣時買汽水最開心㗎啦,一支汽水幾個人夾錢買嚟飲,我哋嗰時點樣令到支汽水大支啲呢?就係搵一個人吹,吹到汽泡上嚟,就覺得好似多咗。」這些回憶一幕幕印在腦海,在佈置多日村時,就將其收藏品一步一步以兒時士多公屋的模樣重現。



回到過去


60至80年代,在現今年青人的眼中是一段遙不可及的歷史。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我們很難想像生存在一個沒有智能用品、娛樂設施匱乏、整幢公屋共用一部固網電話的世界,亦難以理解父輩經常念舊,要回到那間七、八人擠在一間二百多呎的單位的時光。然而對於村長來說,這段時光是他兒時不能割捨的美好日子,是無論如何也希望重塑的空間。


簡單的快樂、沒有比較的生活是舊香港和現今社會最大的差異。「嗰時只有窮同更窮⋯你班同學裏面,有錢同無錢可能就係對鞋差左幾廿蚊,我地普遍唔會比較(錢)呢樣嘢,但係而㗎就好比較。」因為競爭和攀比,連熱愛也變得不純粹。「揸咩車,做啲乜都要比⋯佢唔係鐘意呢個物質本身,而係因為要同人比較所以先做,呢個出發點我唔鐘意。」所以,村長選擇收藏品時著重的不是炒賣價,而是每件收藏品背後的故事。村長堅持,一切收藏品都要自然融入多日村,不會重覆收藏相同物件。


每一件收藏品在村長眼中都是他的「仔囡」,村長對它們每一件如何收回來都孄熟於心,說起信手拈來。「舊物得一件,可能有十幾二十個人book,人哋賣俾你,唔一定睇出嘅價高唔高,而係睇你同佢『投緣』,睇你嘅誠意。」難度最高的收藏品當屬牛奶公司櫃。當時村長在葵涌上班,常常在一間舊式茶餐廳吃飯,一來二去看上了這個櫃,但老闆並不打算賣。輾轉間,茶餐廳已被接手,甚至即將要再轉第三手了,村長這次對二手老闆開宗明義,遞上自己卡片,說自己是多日村的村長,能不能把牛奶公司櫃賣給他。但當時因為要再轉手,二手老闆只好把他的卡片轉交給第三手。待到第三手老闆聯絡他時已是十多天後,幸好最後還是能得「美人」歸。



多日村精神


「多日村」這個名字是他女兒4歲時想出來的。他後來給這名字賦予了自己的註釋:舊物可以一日一日延續生命,而「村」則是一個能夠與人相聚的地方。多日村是一個大同的地方,是一個歡迎任何人到訪的地方。只要你熱愛舊物,即使意見不同背景各異,也可以在多日村聚在一起,聽村長講每一件舊物的故事。就好像舊香港一樣,三五知己摸着酒杯底聊天說地,或是一大夥人坐藤椅膠櫈上聽故事。開心,才是最重要的。



「多日村」,60年代和千禧年代時空交錯中的空間。誠邀大家懷抱着對舊物、舊香港純粹的好奇到多日村,收獲一個無慮的夜晚,感受昔日香港的美好時光。



受訪者資料:


林俊先生

多日村(如希望上樓參觀,請與村長聯絡)


參考資料:

  1. 香港商報,<屯門「多日村」藏數以千計舊物 「村長」冀留往昔憶記> (2021-07-18)

Post: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