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活在城市的二百年老村———薄扶林村

黃暐棟撰寫




說到薄扶林,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會想到豪宅、高尚住宅、區大等字眼,可是在一群豪宅中竟然有一堆殘舊不顯眼依山而建的寮屋,而它的名字就叫作薄扶林村。相信很多人也疑惑:為何在這地段能夠容納寮屋的出現呢? 為何發展商不收購該地興建豪宅呢? 即使薄扶林村與周邊的樓宇風格格格不入,但是薄扶林村是薄扶林,甚至是香港最早期的村落,它早在200多年前就已經屹立。


有一句說話叫:「未有香港,已有薄扶林村。」薄扶林所在的海岸邊有兩座山,其後還有一系列山脈。根據風水,群山環繞的地區被認為是吉祥的地方;這很可能是香港第一批定居者決定在這裡建造家園並開始過著簡單的農民生活的原因。後來在英國的統治底下,英國商人在薄扶林村成立了「牛奶公司」 以及有西方傳教會在薄扶林村設立教會。令當時薄扶林村由18戶人急升到好幾百人。雖然在70年代牛奶公司搬遷,再結合西方全教會賣地給發展商,這些都令到薄扶林村規模逐漸變得小,而且薄扶林村地標那兩幢員工宿舍亦從此荒廢,但是村內仍有不少古蹟文物和文化保存至今。


華哥是薄扶林村保育小組的成員, 雖然他不是薄扶林村的原居民,但薄扶林村卻是他成長的地方。他在60年代已經居住在薄扶林村。從他口中得知昔日的薄扶林村四周也是農地,大部份村民更是從事農業或是在牛奶公司裏工作,所以大部份的薄扶林村村民也是牛奶公司的職員。加上在60年代內地難民潮問題嚴重,大量難民湧入香港,不少難民也來到薄扶林村投靠親戚,並且在此居住和工作。因此薄扶林村的人口急增,在最興盛的時期更是超過5000人居住在薄扶林村。可惜在70年代中期薄扶林村出現了變化,房地產行業發展興盛,牛奶公司開始陸續賣地給發展商,所以成就了現時的置富花園和薄扶林花園一帶的地方。這也令到當地大量居民失業,因此陸續搬離薄扶林村到新界其他地方從事農業工作或是到城市生活以尋找工作機會。加上附近的華富邨陸續開始供應房屋,不少的村民也陸續獲得入住公屋的機會。此外不少的居民也因薄扶林村惡劣的居住環境,從而驅使他們也搬到華富邨居住,這也令薄扶林村裏的不少房屋丟空。

另外,薄扶林村也開始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因為薄扶林村每一間寮屋面積很小,但是每一戶人家也住了5至6位家庭成員。空間狹窄之餘,居住環境也成了一大問題。因為不是每一家、每一戶都擁有屬於自己的廁所,有些居民只能到附近的公共廁所。薄扶林村因沒有完善的排污系統,所以村內經常發出惡臭,衛生情況也不理想。年輕一代為了追求更好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所以大多也搬到村外住居,留下的也只剩下老一輩。對於繼續留守在薄扶林村的居民而言,他們大多是因為已經習慣在村內生活,不習慣城市急促的節奏。奇怪的是有部份的村民曾經搬到外面居住,但是在一段時間後他們也都搬回薄扶林村居住。我嘗試去問華哥為何他們搬回來住;他只回答我三個字:「人情味」。只因在村內居民與居民之間的關係就猶如家人般密切,大家守望相助,有空的時候就到鄰家坐坐聊聊天。從華哥口中得知,許多居民都曾嘆息表示:在城市居住時感到冷漠與鄰居的關係就似有一層隔膜,住了多年也只是知道鄰居的名字,甚少與鄰居聊天。城市的生活給予他們的只有孤單和寂寞,因此他們選擇重回了薄扶林村居住。


在訪問華哥的期間,薄扶林村的核心價值正正就是村民對村的歸屬感和人情味。從華哥口中得知,由於村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上升,村民對自己的家園的保育意識和身份認同增強。就例如村民一起合力做好村內排污工作以解決村內的衛生環境,以及早年政府向薄扶林村收地興建車庫,村民也合力與政府對抗以捍衛家園,這也令如今的薄扶林村得以保存。除了人情味之外,薄扶林村一直向外推廣不同的文化和活動,從而吸引人們關注,如擁有二百年歷史的舞火龍,舞火龍的起源是因為當年的村民相信舞火龍可以趕走瘟疫,對村內帶來吉祥的意思,所以一直以來每年中秋節村民都有舉辦舞火龍的習慣,而且竹紮火龍的工藝亦傳承至今。香港明愛在薄扶林村亦有進行社區服務,他們為了能夠保育在2013年薄扶林村的「菜園地」(一塊荒廢的農田),透過耕種和舉辦村內活動以凝聚一班村民增強對薄扶林村的身份認同。


最後,我問了華哥他對薄扶林村未來的保育發展抱着一個什麼的心態,他對我說對於薄扶林村的未來發展感到樂觀,因為他認為薄扶林村透過一直舉辦不同活動,讓人了解薄扶林村背後的文化和歷史,從而建立一種感情,因此日後也不會願意看到薄扶林村被清拆,他認為村民和所有香港人覺得,薄扶林村能夠保留就已經是最好的結果。

Post: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