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柏、林海濤 撰
一戶又一戶,一代又一代,公屋承載着很多港人的生活回憶。公屋歷史要追溯到1953年12月25日的石硤尾木屋區大火,政府為了安置無家可歸的災民,便在附近興建H型徙置大廈,並在六十年代在黃大仙和老虎岩加建徙置區。到七十年代,港督麥理浩提出十年建屋計劃,大大增加了公共屋邨的數量;七零年代落成的有香港仔華富邨、葵涌葵盛西/東邨;八零年代如沙田顯徑邨、將軍澳寶琳邨;九零年代則有東涌富東邨、天水圍天耀邨等,公屋的建設總是帶起了新區域的發展。時至今日,香港已有200多個公共屋邨,合共超過85萬個單位。那麼,回到根本,第一代公屋的居民生活又是如何?
石硤尾邨
(圖片來源:https://www.sohu.com/a/325639840_748743)
衣
石硤尾邨是「第一型」設計的徙置大廈,外型呈「工」字型(或稱H字型),住宅單位位於「工」的兩邊,每邊各有兩排單位,連接兩邊的走廊設置公用衞生間和洗滌設施,男廁三格,女廁三格,洗澡的「水喉房」各一,基本上難以應付該層六十多個單位三百多人的需求;水箱又經常壞掉,居民只好在地上舖報紙排便,衛生狀況惡劣,因此得了「臭廁」之稱。洗澡時,居民會提着水桶走到水喉房,順道在公共浴室洗碗洗衣服,洗好了的衣服便晾在單位外的走廊外。
美荷樓平面圖
(圖片來源:搜狐)
美荷樓生活館的模擬浴室
(圖片來源:U Blog)
食
居民日常會到大廈樓下的糧油舖購買白米、粉麵、調味料和油。單位內沒有廚房,各家都在門外放煮食用具:一個大木箱,在上放上火水爐、鐵鑊,旁邊釘上一個木架子放砧板、調味料。長而窄的走廊,又是晾衣、又是煮食,煮食的婦人和把走廊當遊樂場嬉戲的小孩少不免會發生碰撞。
走廊煮食模擬場境
(圖片來源:U Blog)
石硤尾邨糧油店的模擬場景
(圖片來源:Sunny 旅遊足跡)
住
單位面績不算大,一家幾口擠在同一床上,若有雙層床,小的孩子便擠一層,父母睡一層。由於單位的設計是供五個成人居住,不夠五人的便要和其家家庭共用單位,中間用布簾或木分隔,旁邊家庭的動靜清晰可聞。很多家庭為增加儲物空間而搭建閣仔,沒有木梯的話,便要踩着家中放棉皮的圓罐爬上去;課業放在閣仔上,閣仔便是桌,圓罐也可以成為座椅,解決家中無處放書桌的問題。單位沒有窗戶,兩排單位之間牆身設有通風口,夜裏睡在閣仔上的小孩可透過通風口和對家的小孩聊天。也因為沒有窗戶,家家戶戶都會打開家門,或是只關上鐵閘,打牌的聲音、夫妻吵架的罵聲、唱碟的音樂、飯餸的香氣,從道道敞開的門中傳到走廊。
美荷樓生活館展出的模擬生活環境
(圖片來源:搜狐)
除了以上硬件,各家大多都在家中備有紀錄當日吉凶的通勝、背部痕癢時用作搔癢
的「不求人」、藥油、藤製用品(如藤製手袋、藤條)等,這些都是那個年代的「生活必需品」。市民一般也會有衣車,婦女日常便在家中車衣修衣,幫補家計。「家」,是個生活的地方,也是個工作的地方。
樓梯設在大廈末端,單位靠中間的人家要越過左鄰右里才能下樓,沿途從打開的門中可見他人屋內擺設,順道打聲招呼,鄰舍關係親密。
由於五十年代香港適齡學童急增,但官立學校學額嚴重不足,私立學校又學費昂貴,因此政府以象徵式租金開放大廈天台供志願團體開辦天台學校,方便住在徙置區的兒童上學。天台學校設備簡陋,一般只有黑板和桌椅,沒有遮陰處,學生經常要在烈日下頂着滿頭大汗聽課。居民空閒時也會在大廈中間的空地聊天乘涼,小孩則會滑滑梯、盪鞦韆,在圓管中進進出出。
遊樂場
(圖片來源:香港商報)
天台學校
(圖片來源:香港商報)
隨着時代變更,市民需求改變,第一代公屋也改裝了:兩排單位間的牆拆掉了,兩邊合併成為一個更大的單位;單位內有了廚房,放置了雪櫃、電視,再也不用到走廊上人擠人了;天台學校也隨着政府加建學校而被漸漸淘汰。公屋的設計也一直推陳出新,從初代的H型,到七十年代的井字型、八十年代的Y型、九十至千禧的十字型,家居的格局改變了,居住環境改善了,那份鄰舍情、那份「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生活智慧又剩下多少?舊式公屋對新一代而言又是甚麼呢?打卡熱點?電影取景地?七十年代典型的井型設計,抬頭看,藍天總是被高牆包圍,但這便彷彿是五十至七十年代的寫照:生在艱苦的井底,但卻總是記着那片美好。來到最後,我們便來看看那些保存至今,成為了廣告和電影取景地的公屋吧!
1. 大坑勵德村之圓形天空
於70年代落成的大坑勵德村的特別之處是擁有圓形天空。在大坑勵德村八座屋村之中,有四座以圓筒型設計,走進樓內昂首上望,便會看見一個圓形天空。這個特別的設計除了靈活地讓大廈內充滿著自然光,更創造了一個富有「通往天間的隧道」的特別感覺。梯間為了遷就圓筒型設計更膽前地使用三角形設計。 荷李活電影《攻殼機動隊》、2016年可口可樂廣告、港劇《女人俱樂部》等都在此取景。
(圖片來源:香港01)
2. 彩虹邨之七彩外牆
位於彩虹的彩虹邨於60年代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銀牌獎。彩虹邨以十棟高低不同的L及T型大廈組合而成,要興建約7400個單位,容納1.8萬人,非常實用。七彩繽紛的屋邨外牆亦十分吸引。邨內九座大廈及道路均以顏色命名,例如白雪樓、綠晶樓、紫薇樓、丹鳳樓、黃菊路、紅梅路等。建築師更善用停車場天台,設計了一個籃球場,繽紛外牆包圍着具活力的藍球場,此地便成為本地熱門打卡景點。Samsung Galaxy A9廣告曾在此取景。
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265263/公屋設計解秘-彩虹邨成打卡熱點-建築師-活用空間-外牆設計
(圖片來源:香港01)
3. 愛民邨之方形天空
愛民邨建於70年代,是九龍城區面積最大的屋邨。愛民邨是以典型井字型設計,其特色是大廈中央設有一個巨大天井。由下而上望可見正方形天空。電影《淪落人》便是在此取景。
(圖片來源:2021香港遊玩攻略)
參考資料
美荷樓生活館導賞團
香港房屋委員會 <屋邨歷史> 。樓光倩影。取自https://www.housingauthority.gov.hk/hdw/b5/aboutus/events/community/heritage/about.html。
Koalascities (^O^)! @ UTravel (2018年6月3日)。<漫遊香港 - 美荷樓導賞團>。《U Blog》取自https://blog.ulifestyle.com.hk/koalayip/3319291
撰稿者不明 (2013年10月22日)。 <美荷樓生活館 重現臭廁閣仔>。長青網。取自https://www.e123.hk/news/185709
撰稿者不明(2020生11月23日)。<圖集 | 「美荷樓生活館」带你重拾廉租屋的記憶>。香港商報網。取自http://www.hkcd.com/content_app/2020-11/23/content_1230796.html
KelvinYFL(2013年10月27日)。<美荷樓生活館 香港公屋六十年印記>。《獨立媒體》。取自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18652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