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香港獨有的回憶 - 小巴牌

陳安生 撰


小巴牌的故事

1984年,政府批准小巴加裝空調,以致小巴數目增加,手寫小巴膠牌行業因而進入全盛時期。專線小巴牌以白底以及紅、藍書法字為特色,上面寫上目的地及價錢,昔日全是用人手寫在膠牌上,甚至連收費都用「花碼」標示。多年來為無數乘客引路,是一個真正屬於香港人的故事。




入行的故事

麥錦生師傅是「巧佳廣告公司」負責人。 15 歲起接觸廣告設計,至今從事小巴牌行業接近40年七十年代初在旺角一間招牌鋪學師,並在1978年於佐敦開設自己的招牌鋪服務附近街坊。可是,因為貼身訂造招牌需時,所以生意一般。故此,1982年便搬到現時「巧佳廣告公司」鋪位,當時門口便是小巴站,小巴司機見他有寫字的經驗,便找他寫小巴牌,生意漸上軌道。

惜好景不常,回歸談判期間,香港前境不明朗,迎來生意的慘淡期。當時在經營上遇到困難,可為了年幼的孩子和五六個伙記的生計,即使壓力大也咬緊牙關堅持下去。後來小巴牌機械化生產,集體運輸服務完善,業界對小巴牌的需求大減,這行業逐漸息微。


大約十年前,由於店鋪立於廟街附近,平日不少遊客經過。他們看到陳列的小巴牌大感新奇有趣。麥師傅解釋小巴牌的由來後,他們都被這香港獨有的產物深深吸引,紛紛購買、拍照,甚至放上他們國家的旅遊雜誌,引起了香港傳媒的注意,吸引了電視台和雜誌的訪問。





和年輕人的交流

媒體的報導讓年輕人重新認識這段歷史,更幫麥師傅為小巴牌尋求出路,例如開通面書專頁。其後陸續有年輕人透過網絡認識麥師傅,提議製作迷你小巴牌,並創作「過三爆四」、「成功出pool」等潮流字句。麥師傅在平日乘車、逛街時,亦會細心留意時下的潮流用語幫助創作。產品上的用語範圍廣泛,包括政治時事、動物權益等等。


麥師傅坦言因為背景不同,不理解某些用語的意思,需要年輕人的解釋。他認為兩代人溝通融洽的要訣是:老一輩抱著平常心把年輕人當作朋友,不宜恃老。同時,年輕一輩需注意說話語氣,切忌衝動。


麥師傅的工作生涯並非一帆風順,經歷風雨。他藉此鼓勵年輕人遇到困難時,不要輕易退縮,應盡自己能力、耐性,把事情做到最好。


後記

當被問及有沒有考慮退休時,麥師傅笑言未來十年也不退下來。他將繼續和不同機構合作,透過工作坊和訪問令更多人認識這獨一無二的歷史。


參考資料

傳耆(2020年)。〈小巴牌系列〉。

Tiny 微影 Official(2019年4月14日)。〈香港唯一手寫小巴牌師傅 — 麥錦生師傅

〉。


Comments


Commenting has been turned off.
Post: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