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屋邨獨有的熟⾷⽂化——冬菇亭

楊家瑩 撰


談及香港街頭熟⾷⽂化,不得不提俗稱為「冬菇亭」的⼤排檔。始於七⼗年代中, 冬菇亭隨公共屋邨的建成而出現,亭內多為廉價⾷肆,以價廉物美的餐點作招倈,伴隨港⼈成⻑——它承載着公屋住⼾的⽣活點滴和濃厚的⼈情味,數⼗年來印證着時代變遷,可謂屋邨的⽂化遺產。⾯對社區活化與重建,昔⽇象徵着平⾷⽂化的冬菇亭於千禧年間被領匯(今稱為「領展」)逐⼀收購或拆缷,⾵光不再。現時本港只剩不⾜⼆⼗五個冬菇亭, 而佇⽴於黃⼤仙下邨的「醉和⾥」則是歷經收購、活化後乃堅持下去的⽼字號,為的就是堅守屋邨獨有的熟⾷⽂化。


(圖:香港01)


從徒置區遷到冬菇亭:醉和⾥的前世今⽣

從黃⼤仙地鐵站步⾏數分鐘,便⾒⼀座四⽅形尖頂的建築物,而下⽅的招牌則掛有 「醉和⾥」這三⼤字——它乃是由「醉記」、「三和」、「利興」三間⾷肆所合併而成, 而張⽼闆則是醉和⾥的⽼闆暨合伙⼈。

在冬菇亭⼯作三⼗載的張⽼闆稱醉和⾥的前身為他爸爸⽩⼿經營的「三和粥檔」。 在六⼗年代,三和粥檔設於黃⼤仙徒置區的七層⼤廈地下,後來因⾯臨清拆,便在1985年 投得冬菇亭的四分⼀個檔口作經營。


堅守家業、營運⾷店⾄今,張⽼闆直⾔是為保留香港地道飲⾷⽂化:「堅持做落 去,就係唔想⽐呢種⽂化式微。」他多年來均秉承着這信念,敵過冬菇亭被清拆的危機。 於千禧年初,冬菇亭被領匯接⼿,被要求改建成⼀亭⼀店。⾯對營運模式由以往的家庭式 經營轉為合伙,要和三檔檔主合作經營,對張⽼闆而⾔是個⼤挑戰——但能為街坊服務、 把昔⽇的味道承傳下去,他亦會拼命堅持。



(楊家瑩攝)


冬菇亭內⾒屋邨的鄰⾥情誼


張⽼闆經營的醉和⾥不單是個深宵⾷堂,更是體現着鄰⾥間團結互助、充滿⼈情味 的地⽅。張⽼闆指邨內有些⽼⼈家每天都會到店內喝早茶,與他關係⼗分熟稔,眼⾒⽼⼈ 家⾏動不太⽅便,他都會主動替對⽅到街市「攞貨」,並把餸菜送到客⼈家樓下。街坊們 亦和張⽼闆⼗分友好,每次⾒⾯亦會閒話家常,彼此關⼼。他形容與街坊鄰⾥的關係是守望相助,醉和⾥內正正是延續了舊時屋邨鄰⾥的深厚情感。


(圖:香港01)


「周圍變化好⼤,但冬菇亭呢道依舊不變。」張⽼闆慨嘆黃⼤仙發展後多了外來⼈居住,鄰⾥之間感情較以往疏離,但依然慶幸有不少街坊故友仍會到醉和⾥,不僅來品嚐他拿⼿的小菜、粥品,更是為了舊⽇熟悉的味道。「有唔少街坊會帶埋個孫落嚟⾷嘢,喺度講下舊時嘅歷史同兒時回憶!」說到店內的點滴,張⽼闆亦露出⼀臉滿⾜的笑容,那就是他⼀直堅持和珍以重之的況味。


結語:快將淹沒在時代洪流的⼤排檔


有鑒於普羅⼤眾對⾷物質素、環境衛⽣的要求不斷提升,加上政府對⼤排檔的發牌嚴謹,張⽼闆亦對冬菇亭的前景不太樂觀。預料到⼤排檔將逐漸式微,他直⾔香港的本⼟ ⽂化亦會隨之而失,亦坦⾔「如果保留唔到係好失敗。」


時代的巨輪不斷運轉,或許有天⼤家只能追憶昔⽇冬菇亭的獨有⾵味。且⾏且珍惜,何不⽤⼒把握着我們還僅餘的屋邨熟⾷⽂化?

參考資料

林可欣(2018年3⽉9⽇)。《【熟⾷檔歷史】淘汰在即 學者:在⼤牌檔吃⼀種懷舊情 感》。香港01。取⾃:shorturl.at/fjJM



Comments


Post: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